Search

實際付出的行動,讓孩子透過實踐強化善良、感恩與關懷的心

一直以來,我想帶蜜亞醬...

  • Share this:

實際付出的行動,讓孩子透過實踐強化善良、感恩與關懷的心

一直以來,我想帶蜜亞醬一起從事服務類型的活動,帶孩子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,去體會貢獻一己之力,只是苦無時間和機會。

而上週末得知表弟要帶著姪子到三峽溪「淨溪」,我便把握機會帶著蜜亞醬一起去。

我們到三峽老街之後,就跟著表弟一起加入他們的淨溪團隊,也有其他4-6歲的小朋友們,跟著大人一起撿垃圾。孩子們一邊探索、一邊玩,也一邊跟著大人一起撿垃圾。

這次「淨溪」的時間在過年之後,過年後累積更多垃圾,大多是煙火、鞭炮的包裝和廢棄垃圾,所以服務團隊也撿到了非常多的鞭炮煙火垃圾。還有其他大型垃圾,就一起回收。

服務團隊有準備長夾子和麻布袋,但我還是幫蜜亞醬準備了短夾子。(是前夫過去煎牛排用的夾子,放著不用很可惜~就拿來給孩子做些有意義的事情)

讓孩子以實際行動體會「付出」、為人「服務」感受,可以讓孩子看到更多自己的能力,幫助孩子成長。一起「淨溪」或「淨灘」,不是你丟的,你也願意撿拾起來,這樣的心境,不再是焦點在自己身上,而是放眼社會與世界,將愛與關懷行走出去,更多的人文關懷,與土地連結,認識土地,讓同理心延伸出去,累積孩子內心良善的能量。

我們要學習看見自己,了解自己,若可以學習將眼界延伸出去,也看見別人,甚至看見土地、看見各種需要,將彼此的連結延展,孩子的心會更寬闊,能夠減少自私的心,當孩子的注意力不再只是「我要」,還有別人需要什麼、環境需要什麼,感恩、同理心,就正在萌發強化。

大人在這過程中,引領著孩子,不需要太多的文字教誨,以實際身教帶著孩子學習,更能夠進入到孩子的心中轉化為更大的行動。

這次的活動,是表弟的老闆團隊,他們在每一個月第二週自發性地召集,一起到溪邊「淨溪」。這是自發性的默默行善,照顧我們所居住的土地,但寧寧老師還是想分享出來,希望讓更多人知道,我們可以帶著孩子為這片土地做些什麼,讓孩子看著做著,也從心中累積對自身以外的關懷。

每個月都會有淨溪活動,我覺得真的非常棒,可以固定帶著孩子一起,長期身教與實踐,做給孩子看,讓孩子觀察學習,逐步養成一種願意付出和照顧環境的思考和習慣。

只要有意願,任何人都可以參加喔~在固定時間、定點集合,夾子和垃圾袋不用帶,團隊會準備。

可以自由參加,當然,「也可以組團」,找這個團隊籌備。

淨溪召集點是在 甘樂文創 的食堂,這裡提供美味又健康的食物,也有賣許多天然豆類製品,各種味增、調味料,和豆漿,豆漿超級好喝~這裡也有味增的製作體驗,以及藍染體驗,有興趣可以個人或團體預約~

近一步了解,甘樂文創也有在做一些社會服務,針對高關懷家庭的孩子,有國小、國中、高中,給孩子們學習烘焙,在各地也有書屋,請課輔老師照顧,讓孩子們有個地方可以課後停留,建立歸屬感,而不是在外遊蕩,無所事事~

社會服務都需經費,大部分是透過食堂的經營來支撐的,如果大家到三峽玩,除了逛逛老街,也可以到甘樂文創的食堂用餐,吃美食又可以助人,是不是超棒🌷🌷

若是對「淨溪」組團活動有興趣,可以聯繫 #甘樂文創
官網:https://www.thecan.com.tw

個人參加也可以在每個月第二週週日下午2點到甘樂文創食堂的院子集合
地址:新北市三峽區清水街317號

若是想跟寧寧老師及蜜亞醬,下次一起去淨溪,可以跟我約時間喔~

#諮商心理師寧寧老師
#以身實踐教育孩子最得力
#付出與關懷強化同理心的能力
#淨溪

✅蜜亞醬在日常生活中,也持續實踐公德心~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00000233591577/posts/5555538574463874/?d=n

付出,讓我們感受愛,讓心滿足,寬闊無虞

學習愛,我們不用選擇多偉大的事情,小小的付出,長期累積就會變成大大的力量。

教育,不光是在家裡、教室裡,走出去和土地連結,互動,讓世界教孩子「愛」。

寧寧老師自己的臉書有更多照片~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00000233591577/posts/5572564082761323/?d=n

✅淨溪旅程,以及甘樂文創食堂院子


Tags:

About author
諮商心理師-郭蕙寧/寧寧老師,長期推廣正向教養、同理心教養、親子EQ情緒管理,也是寶寶手語、寶寶瑜伽、寶寶藝術創作課程及親職教養講師。老師亦有心理諮商或心靈探索工作坊,歡迎私訊 擅長觀察寶寶心理與行為,以及提供家有0-6歲嬰幼兒的家長教養諮詢 幼兒在3歲前的成長發展是足以影響一輩子的關鍵期。寧寧老師一心投入0-3歲的家長親職教養及寶寶正向發展的推廣,期許各位家長及嬰幼兒都能享有在一個安全、正向的環境安心成長。
諮商心理師-郭蕙寧/寧寧老師 帶您以同理心、正向地和寶寶及孩子,溫柔互動 同心同行,一起成長
View all posts